境界
境界一词不容易翻译成英文。它和“级别”有微妙的差异,它更侧重于用意会多于言传的方式去表示可比较物的级别差异性。境界表示手法有: 1. 阶段法
夫围棋之品有九。一曰入神,二曰坐照,三曰具体,四曰通幽,五曰用智,六曰小巧,七曰斗力,八曰若愚,九曰守拙。 邯郸淳 《艺经》 棋品篇
日本人借用此衍生出围棋九段制度,九段制度更直观,但削弱了境界感。最为人熟悉的阶段法实例是“教育水平”(小学、中学、专科、本科、硕士、博士)。 2. 距离法 阶段法无法体现出可比较物之间的实际差距,距离法针对这个缺陷进行了完善。“大腕”中葛优用几块石头表示几个凡人和佛的差异。《全职猎人》中Killua在地上划线表示Gon, Killua, Hanzo, Hisoka的实力差距。 3. 类比法 初到NZ时,和英语老师讨论台海问题时对于他说CN不敢对拦在海峡中的US航母动武产生一丝民族主义愤青的抵触情绪与之争辩。他说:“CN相当于一辆单车而US相当于一辆宝马”。《三国演义》中徐庶对诸葛亮的才能的高度评价:“庶如萤火之光,亮乃皓月之明”。 4. 词汇法 词汇法的核心词汇非常简单,却可以深刻地表示出境界差异。 4.1 What vs Why 我的大学时期很多学生在应该看什么书,学什么知识方面没有指引。当时普遍认为同济版的《高等数学》是微积分教材中的佼佼者。现在想知道某本书资料如何,我会优先到豆瓣网查阅。其中"Tomas’ Caculus"中有一条评论提到:“国产的教科书注重what,外国的教科书注重why”。正所谓“授人以鱼,只供一饭之需;教人以渔,则终身受用无穷”,学习的根本在于思考而举一反三,why才是素质教育的模式。 4.2 外vs内 我中学时期对笔记本很迷恋,曾和高中同桌说:“我很看重笔记本的封面”。我同桌说:“我很看重笔记本的内容”。正如武侠小说中的“外功”与“内功”,内功的境界普遍高于外功,但修炼曲线要更陡。 4.3 全胜vs求败 《笑傲江湖》中东方不败是全书登场人物中武学境界最高的。他和隐藏人物独孤求败孰高孰低,金庸并没有给出答案。他们的名字都非常有意思,单从名字上看,“求败”比“不败”的境界更高。“不败”只代表了全胜记录,而“求败”所表示的不仅全胜,更对此现状表示厌倦,更拽更霸气! 4.4 有vs无
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;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 神秀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 慧能
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 老子 《道德经》 四十五章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 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已而为知者,殆而已矣!为善无近名,为恶无近刑。缘督以为经,可以保身,可以全生,可以养亲,可以尽年。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触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向然,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。合于《桑林》之舞,乃中《经首》之会。 文惠君曰:“嘻,善哉!技盖至此乎?” 庖丁释刀对曰:“臣之所好者,道也,进乎技矣。始臣之解牛之时,所见无非牛者。三年之后,未尝见全牛也。方今之时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,官知止而神欲行。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,因其固然,技经肯綮之未尝,而况大軱乎!良庖岁更刀,割也;族庖月更刀,折也。今臣之刀十九年矣,所解数千牛矣,而刀刃若新发于硎。彼节者有间,而刀刃者无厚;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,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。虽然,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,怵然为戒,视为止,行为迟。动刀甚微,謋然已解,如土委地。提刀而立,为之四顾,为之踌躇满志,善刀而藏之。” 文惠君曰:“善哉!吾闻庖丁之言,得养生焉。” 庄子 《南华经》
万物始于无而终于无,上文所涉及的是终极形态的“无”。凡夫俗子若能达到“有”的境界已属不易,而终极形态的“无”更是登峰造极。几年前有人对我提过这个话题:“本·拉登本身那么有钱,女人要多少有多少,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人生还要去搞恐怖活动?”。恐怖活动不是高尚行为,但正是因为他什么都拥有了,才能往他认为的更高境界迈进。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是王子,所以他比常人更有资格去追求“无求”。